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于2011年遴选为甘肃省教学团队,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成果显著的教学团队。团队任课教师共21人,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科学合理,面向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与等8个本科专业和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2个高职专业开设课程,每年承担红一世足球网、农业和生物技术学院约1500名学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及相应的实验共计15门课程。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师资配置适宜,完全满足化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本团队的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强,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学生评教结果优良率全校最高。该团队的新老教师团结合作,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交流、讨论和改进,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知名度高的课程体系。近几年,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教学成绩显著,有四门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实验、化学教学论和物理化学)获甘肃省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在几届评选中连续获奖,成果《数字化教育实习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效果明显,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其它两项教学成果《化学资源库与网络服务系统的构建》和《基于Internet的实验室药品管理系统》获教育厅厅级奖,这些成果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课程建设需要一个集体团队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红一世足球网课程建设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体现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近年来,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共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五门。其中安红钢教授主持的《化学教学论》课程于2005年度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岳国仁教授主持的《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吴冬青教授主持的《无机化学》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徐新建教授主持的《物理化学》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红一世足球网师生多年来的教学积淀有关,与红一世足球网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传统、和谐的学术氛围、创新的教学理念、齐心协力共克难关的进取精神密不可分的,也是红一世足球网以教学为中心的必然结果。
化学实验中心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教学示范中心,当年学院改革传统按课程设置化学实验的教学体系,将原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的内容,按照“基本操作训练—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思路进行实验内容的重组,开设“基础化学实验Ⅰ-Ⅳ”。将原来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工程和高分子化学等实验内容,以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组成“中级化学实验Ⅰ-Ⅲ”。将教师成熟的科研成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内容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结合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的,实验室面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实验。通过从基础到综合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实验项目,较好地满足了化学本科教学总的目标要求。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求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熟知所授课程知识的完整体系及前沿理论,还要熟知整个核心课程体系涉及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学队伍以梯队的形式进行建设,以梯队建设代替个人建设,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上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确保各门课程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为此,为每门课程配置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梯队,做好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发挥中年优秀教师的作用,促使年青教师快速成长。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团队实施课程负责人运作机制,每门课程指定具体的负责人负责本课程内部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环节的建设等工作,以利于教学改革和创新。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工作。近三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23篇,有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实验中心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学术科技作品有11项获甘肃省“挑战杯”一、二、三等奖,20多篇学生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并有3项学生科研项目立项。
(1)培育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灵魂人物,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超强的业务能力。教学上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成绩突出;思想上要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能结合专业办学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因此,选择和培育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关键。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3)培育合理的团队梯度。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和团队成员在学历、职称、年龄上的优化组合,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方向、教学特色、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梯度差别,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4)积极培育团队精神。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建设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乐于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乐于将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经验与其他教师共享,彼此之间通过充分的相互交流,促进整个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同时,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每一位教师的主体精神得到有效地发挥,团结协作与自律自强的良好品行也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绝大多数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存在着学缘“近亲繁殖”的现象,团队中“师范”色彩浓厚,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程式化倾向较为严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
由于团队建设实践时间短,经验缺乏,教学团队的考核管理制度比较滞后,通过制度保证以促进团队建设的机制不完善。
化学实验中心虽然遴选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但随着实验教学的改革深入,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验室开放仍受到仪器设备、场地条件制约。新的培养方案中将教育实习或生产实习延长为一学期后,提高实习的专业针对性和实习效果迫在眉睫,但面临的问题是对口的实习、实践基地相对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一支高绩效的教学团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良好团队精神支撑,目前限于基础条件,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缺乏团队成员间进行教学交流的平台,加之高校学术自由下教师之间缺少团队协作意识,教师长期处于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导致教学过程中难以产生一些重大而又标志性的成果。
学校要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还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团队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政策方面,学校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给予教学工作有力支持,使教师乐意将精力投入教学,以调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
通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物质待遇激励等措施,给予教学团队成员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进修提高。
不断加强化学实验中心建设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良好平台。